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 | 教学管理 | 科研管理 | 学生工作 | 干部人事工作 | 财务资产工作 | 对外交流合作 | 其他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基本信息>>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正文

太原工业学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5-07-07 10:24  

坚持科学定位 紧扣发展主题 实干兴校 只争朝夕  

为把我院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奋斗  

 

201065

 

 


吴俊清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领导班子向多年来为我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全院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新一届“双代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双代会”是在全党全国人民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召开的;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实施的背景下召开的;也是制定并实施《太原工业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召开的。在这样的重要时刻召开我院的第一次“双代会”,对我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推动我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成为一个团结的大会、鼓劲的大会!必将成为我院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下面,我把上届“双代会”以来学院的工作做简要回顾和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些思路和措施,请各位代表讨论、审议。  

一、上届“双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与总结  

上届“双代会”是19964月召开的建校以来的第四次“双代会”,这次“双代会”的召开,是根据上级关于“更名院校都必须从第一届开始”的要求确定的。自上届“双代会”以来,我们跨越两个世纪,走过了不平凡的14年。14年来,在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山西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职工同心协力,抢抓机遇,克难奋进,使学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显著。    

(一)2008年前12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明确的目标,不懈的追求,独立设置圆满成功。太原工业学院50多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中专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两次办学层次的提升。1999年学院划转地方后,时任领导班子确立了“上规模、上层次、上质量、上特色”的“四上”办学目标,推进了“四重工程”、“四个特色”建设,经过艰苦努力,实现了在校生总数、占地面积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学科专业数、教职工收入“四个翻番”,使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为独立设置奠定了基础。20073月,学院高票通过教育部本科院校设置评审,成功设置为太原工业学院,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专业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末,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利用挂靠中北大学举办本科教育的有利条件,结合学院实际,学院及时提出了“边上边建,先上后建”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思路,使我院的学科由原来的工、管两大学科门类发展为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六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由1999年的4个增长为29个,并在独立设置后,突破了新建本科院校首批本科专业不超过6个的规定,获得全部通过。与此同时,全日制在校生发展为9061人,其中本科生由1999年的441人增长为7042人。    

——更新制度,严格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保持较高水平。12年间,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培养对象的改变,我们通过调研,拟定了举办本科教育所必需的制度,保证了教学的规范;通过外请专家讲评、公开教学、理论研讨等活动,保证了教学的效果;通过加强教学督导,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社会普遍反映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情况下,我院保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2003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14.2﹪,国家四级英语通过率62﹪。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以及在全省大学生的各种比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31名学生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十佳“三好学生标兵”称号;20071名学生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工院人始终保持了高昂的精神状态。我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适应国防事业的发展创建的一所兵工院校。办学50多年来,学院走过三合三分,一次改厂,十几次易名的坎坷艰辛历程。在这个过程,孱弱的太原工业学院从脚步蹒跚到飞奔疾驰,从几临停止办学到茁壮成长,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跨越,获得了一次次突破性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一代代工院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结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结果;坚定不移,顽强拼搏的结果。归结为一点,就是我们工院人“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2008年新班子成立以来的工作总结    

2008年太原工业学院第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们集思广益,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使学院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声誉和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下面我就2008年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是调整思路,明确方向,引领学院发展。新班子成立后,经过深入研究国情、省情,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结合我院的办学现状,确立了“全力实现‘四个提升’,把学院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提出了用35年时间,使学院的各项办学指标实现翻番,再造一个太原工业学院的工作目标;总结工院人50多年的艰难办学历程,凝练了“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办学精神并予以弘扬;制定并实施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全力打造“工程师的摇篮”。根据校区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修编了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二是理顺机构,优选队伍,提升办学理念。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为了促进各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对全院的专业进行了重组,对系、部进行了调整;为了保证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对全院管理职能机构进行了重新设置。在此基础上,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顺利完成了干部的选聘,并面向社会招聘了规划与建设处处长和设计艺术系主任。全面实行了干部任期制和试用制。推行了重实绩的干部考核机制,建立了全新的干部考核体系,并在2009年度的干部考核中予以实施,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实干的风气得到大力彰显。加大了干部的培训力度,2009年暑期组织全体处级干部和部分教师赴大同、朔州、右玉考察学习,采取昼参观夜学习、边考察边讨论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组织有关系、部、处负责人到发展较快的高校考察学习,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办学理念的转变;引进现代管理理念,举办了由全院教职工参加的“五项管理”培训,促进了教职工观念和作风的转变,提高了执行力。    

三是突出中心,强化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召开了学院第一届教学工作会议,健全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和办法,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的全过程管理,保证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在2009年省学位办专家对我院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中以全票的好成绩顺利通过评估;加强了优质教学资源建设,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4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8个项目被评为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化学与化工系综合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美国通用电气集团共建了华北地区较为先进的自动化实训室。2009年,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78.9﹪;考研率保持良好态势,部分专业达40﹪;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2.2﹪。    

四是转变观念,拓宽视野,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的重组,促进了科研团队的融合;氛围的营造,激励机制的构建,催生了勃发的科研意识。科研团队建设成绩显著,2人获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研项目数和质量大幅提高,2009年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项,科研经费较上一年递增30﹪;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美猴奖”入围奖1项,被SCIEI收录论文3篇。    

五是创造条件、鼓励创新,学生素质进一步拓展。在教学行政用房紧张的情况下,为机器人队等学生社团提供了固定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经费,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积极组织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素质拓展的指导。2009年,学生机器人队闯入亚太机器人国内选拔大赛16强,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获三等奖2个,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省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5个。    

六是创新机制,倾斜政策,师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学院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大幅度提高教师课时酬金,加大了向教学的倾斜力度,2009年全院教师课时酬金平均高出管理岗位人员津贴5000余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培训培养,积极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派出国研修人员5名,国外访问学者3名,国内访问学者4名,资助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125名;组织教师外出参加精品课程、数学建模、两课等各类短期培训40余人次。  

七是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努力拓展发展空间。2009年经与省发改委等上级部门多方申请,我院图书馆建设项目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工程,获得省煤炭发展基金4000万元;经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多次申请,争取到省部共建资金2200万元,居省内前列,较2008年以前省部共建资金有大幅度提高;加大筹资力度,引进社会建设资金7400万元。2009年实现财务总收入1.27亿元,其中专项资金2626.7万元,较2008年财务总收入增加2978.3万元,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八是多方论证,严格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工。根据总体建设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的原则,认真对各项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优选;制定了工程督查制度,成立了“工程用户管理督察组”,加强了过程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目前,现代化的标准田径运动场投入了使用;新建图书馆工程正在建设中;23#24#学生公寓将于20108月交付使用;完成了3#学生公寓楼的大修改造,使一幢闲置的建筑恢复了使用;实施了西区文馨园改造,美化了校园环境;完成了东校区5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为总体建设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前期保障;2009年投资1635万元,完成涉及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类维修改造工程30余项。今年我们准备开工的14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不久即将动工。    

九是广纳群言,民主治校,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推进了教授治教;成立了规划与建设管理委员会,保证了学院规划的科学性和工程建设的规范性;建立健全了沟通反馈机制,开通了“院长信箱”,处理各类来信3000余件;接待来访200多人次;多次组织召开教师、学生、离退休教职工等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加强了沟通,增进了互信,化解了矛盾。在校园网上及时公开了院长办公会讨论事项,确保了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调动了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的积极性。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40余件,如:解决了教职工多年反映的冬季采暖问题;妥善处理了培训中心一层的闲置问题;更新了家属区楼宇防盗门;强化了食堂管理,提高了安全保障水平;改善了西区食堂条件,开设了教工餐厅;完成了全院教职工的工资套改并予以兑现等等。通过多方努力,教职工关心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已获批准,制约学院发展的编制问题取得了关键性突破。2009年,学院被省教育厅首次命名为文明单位。    

十是继往开来,凝聚人心,成功举办了建校55周年庆典。学院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举办了55周年庆典活动。回顾了办学历程,总结了办学经验,展示了办学成就,预示了辉煌前景。山西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薛延忠,省人大副主任安焕晓等上级领导亲临会场与师生同贺;各地校友、社会宾朋,欢聚校园,互叙友情,共谋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在校庆活动中,全体师生员工迸发出的巨大热情和团结协作、同心合力、不畏困难的主人翁精神,必将成为推动学院快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过去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院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请允许我代表学院领导班子再次向辛勤工作在学院各个岗位上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问题与困难  

在看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着问题和困难,表现在:  

1.办学理念相对滞后,难于适应学院快速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开放。我们举办本科教育之日,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时,由于我们没有举办本科教育的经验,我们教学体系的构建只好套用别人的模式,我们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对教学管理的消化吸收上,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太原工业学院,怎样建设这样的太原工业学院,以及行业性院校划转地方后如何面对社会以及如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考虑的不深不透,致使我们的很多同志眼睛只向内看,对内折腾多,对外拓展少,自己和自己比较多,自己和别人比较少;纵向比的多,横向比的少;思考学院具体问题多,思考社会时代对学院要求少。因此,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就需要我们对学院的建设发展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对外的拓展。  

2.学科专业具有趋同性,办学特色的创建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我院历史上的老中专时期,我们能够在兵工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在全国小有名气,就是因为我们的办学具有自身的特色,一说“化校”,业内知名。举办高等教育,特别是举办本科教育后,我们的学科专业是直接从中北大学延引过来的,而我们延引的这些专业也并非中北大学的特色专业,因此,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今天,一个弱小本科的趋同专业是难于与老本科院校竞争的。我们的出路: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着力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我们的特色。  

3.科研整体实力差,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是本科教育的重要一翼,对教学起着反哺作用,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创新。由于我们本科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对外交流少,渠道窄,因此造成了我们的科研能力与学院的发展不相适应。今后我们要采取倾斜政策,创新科研之路,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拓宽科研渠道,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形成组团优势,积极推进学院科研水平的整体高。  

4.师资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划转地方后,由于学院的编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学院在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没能及时跟进,造成了师生比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一大批“双师型”的教师,而这个问题恰是我们的“软肋”。因此,下一步在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要注重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5.办学空间狭小已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关键,需要进一步拓展。空间狭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地面积小,目前的568亩地,除去家属区用地和征地时的公摊面积,教学区约470亩,这样的面积要推进学院的规模发展非常紧张。面对东校区北面的200亩土地,在目前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实施征用存在较大困难。空间狭小的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建筑面积严重不足,目前我们的教学、行政用房以及学生公寓已经超负荷运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积极推进我们的总体建设规划的实施。    

6.经费投入不足,需要我们继续拓宽途径。主要原因是历史欠账太多。山西教育财政是一个“吃饭”财政,也就是讲,山西财政的教育拨款是按核定的事业编制拨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并逐年增长,而山西省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还未达这个要求,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要扩大建筑面积,改造陈旧的办学实施,就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克服依赖政府的“等靠要”思想,增强开放办学的意识,在搞好引资、贷款的同时,积极申请政府下拨的各种专项资金。    

二、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起点上。大力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实现这一历史目标,国内高等教育面临着必须克服的挑战,一是教育事业经费不足,省间投入不均;二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四是生源逐渐减少与录取率逐渐提高的反差给高校带来了生源危机,2010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毛入学率将从24.2%提高到40%,而1822周岁年龄人口在未来十年中约下降4000万人。    

经过56年的发展,我院取得了较大成绩,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专科痕迹明显、办学特色不明显、办学空间狭小、学术水平不高、编制严重短缺、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我院综合实力较弱、办学水平较低、经费和人员紧张。虽然经过近两年来的艰苦努力,学院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社会影响力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我们与省内外新建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我院在生源争夺和学生就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使我院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危机同时蕴藏着机遇。考量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尤其是行业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国家和山西对高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渴求强烈凸显,国内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方兴未艾;同时,在山西高等教育格局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却是空白。作为山西省一所重要的新建本科“老”工科院校,我们将积极适应行业和山西区域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强烈需求,主动服务于行业和山西区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开展应用型、实践型技术研究,为区域经济和山西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站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出发,依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行业和山西区域需要,全面审视学院的历史地位和现状,汇集全院师生共识,我们明确了学院新的发展目标: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院在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现这一新的发展目标,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坚持教育创新,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与发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实现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实现这一新的发展目标,需要我们付出长时间的努力,从现在起要扎实走好三大步:  

第一步,到2012年,高屋建瓴,扎实布局。办学理念得到贯彻并进一步提升,实干创业、团结奋进成为校园主流文化,学科专业组团初步形成,优势学科初步形成特色,“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渐显成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战略初步落实,“横向”科研合作形成良好态势,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一期)初具规模,中央支撑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申请工作取得较大突破,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良好办学声誉和较强影响力初步确立。  

第二步,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夯实基础,重点提升。适应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布局初步形成,34个学科专业形成特色优势,“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凸显,“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产学研用战略取得较大成果,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完成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成为“工程师的摇篮”。    

第三步,到“十三五”末期(2020年),形成格局,凸显优势。若干学科专业在应用领域确立鲜明优势特色,产生较大标志性成果,主要办学指标与国内同类应用型院校具有可比性,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格局,步入国内知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新阶段。到21世纪中叶,建校100周年,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新的发展目标,要求学院的办学类型定位转变为教学应用型;学科门类定位转变为以工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办学层次定位转变为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国际合作办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并具有国际视野的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实现这一新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大力实施“三大战略”:  

——多元推进应用型战略。培育以实干创业、团结奋进为主流的校园文化,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积极探索实践“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个性化培养,牢固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大力拓展国际、校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互相促进,共赢发展。努力建设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为学科专业组团、产学研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提供重要支撑平台。  

——多学科组团协调发展战略。做强做大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工科专业,大力推进不同学科专业的综合交叉、协调发展,形成“优势工科、扎实理科、精品文科”的学科专业组团,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为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和技术能力、学以致用、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良好环境。  

——产学研用结合战略。紧密结合行业和山西区域经济的需求,推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深度共享与合作,落实资金、人才、项目,创建技术集成平台、配套实施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与需求、技术与资本、人员与项目三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把学校的科技成果优势转化为有效带动产业创新的现实生产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目标决定方向,战略决定任务。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全体太原工业学院人推进学院向更高层次腾飞的梦想。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百倍的努力完成“七项工程”。  

1.实施“专才培养工程”,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体制机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交叉的、融合的、共享的工程师培育体系。大力推进“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提高分类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市场需求、依托产业发展,根据目标决定课程的原则,提倡“做中学”和主动实践,建立“基础训练—仿真训练—实战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从学科与应用两方面进行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结构,降低理论深度,突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按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行业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等“三个适应”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培育成“人品笃实、素质全面、身怀长技、心灵手巧、实干协作、善于创新”的专才——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精心设计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注重社会适应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养成,形成一整套具有我院特色的专才教育实施方案。  

2.实施“应用型学科专业组团工程”,彰显学科专业应用特色    

制定跨越式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发挥工科的强势引领作用,理科的基础支撑作用和经、管、文、法学科的思想影响作用,构建深具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以学科为主轴,以专业为支撑的组团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组合功能。融合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学科专业,加强各学科专业的综合交叉、协调发展,支持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职业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学科专业快速发展、办出特色、办出品牌。鼓励优势学科专业与行业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根据产业和市场的需求,设置应用型专业并促进其迅速发展。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应用型学科专业快速发展并尽快进入省内高校一流行列。  

3.实施“人才引育工程”,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努力增加人员编制,积极拓宽人才引育渠道。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制定整体引育方案,引进、培育“双师型”高端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适应组团式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推动师资队伍向高层次、应用型、综合型、学习型、一岗多能方向发展。构建组团式团队布局,通过团队合作、集体攻关,形成特色优势,在主要组团领域建设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建立和完善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相关机制,使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团队和组团式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校企共建、校企互融等模式,加强交流互动,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到校内执教或开办生产技术讲座,聘请资深工程师为外聘教师。到“十二五”末,“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    

4.实施“科研对接工程”,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浓厚科研氛围,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建设产学研用互动、多元推动的科研体系。以行业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技术创新为牵引,深度参与较大专项与“横向”合作项目,通过科研为行业和山西区域经济推广高新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把学院的知识人才、技术优势等转化为加快行业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促进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立产学研用合作委员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引导并支持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向行业、区域、企业集聚。完善产学研用合作管理体系,探索和建立产学研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在现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速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学科专业组团,共享资源,建设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机构合理、合作共赢的学术梯队。  

5.实施“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建设工程”,搭建应用型建设支撑平台    

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是支撑学院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是实现我院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围绕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坚持“兼容并包、格局宽阔、共建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学科专业组团的方式,采用实训创新平台统一控制的模式,共建共享,周密规划和科学建设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要有效融合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有效融合实验、实训、创新教育,有效融合科研、教学、产业,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和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专业技能扎实、岗位适应期短、职业素质较高的专才;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进修和培训;为科研和科技开发提供强大平台;开展认证等各类培训;遵循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企校合作、校办产业反哺等模式,积极推动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的多元化发展。营建创新创造文化,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促使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在我院实现应用型院校目标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到2012年,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一期)建成投入使用。    

6.实施“精品校园工程”,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基础办学设施是实现我院发展目标、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坚持“整体考虑、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按照现代化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科体系组团化布局的思路,以“人文校园、科技校园、节约型校园”为目标,举全院之力,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推进“精品校园工程”,实现资源管理集约化、服务保障标准化、公共平台共享化、建设质量优质化。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工程管理的督查和审计,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资金效益。全力推进图书馆、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7栋楼)、人文中心、文体中心、行政中心、景观设施、交通循环等项目的建设,为学院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环境幽雅、设施齐全,体现人性化、物业化、园林化、智能化的现代大学校园,学院办学资源紧张的状况得到明显缓解。    

7.实施“星级服务工程”,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    

系统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等制度,充分尊重并发挥各学术机构的权威和作用。进一步完善“双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治教和教职工参与学院管理的作用。按照“精简、高效、服务”和“小机关、大基层、强教学、活后勤”的原则,不断完善学院管理机构和职能,规范工作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推进管理信息化,强化沟通协调,建立符合现代管理要求,具有浓厚实干创业风气,适应应用型大学的高效管理服务体系的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进度安排,逐步改革行政化管理模式,改进大学管理机制。强化学院管理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党政管理干部素质,将干部培训和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开放灵活的干部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工作业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考核办法,构建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体系。以效益导向和节俭办学为原则,加强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增强学院筹款和融资能力。设立学院总会计师并进一步加强其职能和作用,强化监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系统完善的资产管理与后勤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成本核算,完善结果导向机制,稳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同志们,从现在到2011年底是我院实现第一步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要继续真抓实干、艰苦创业,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实现。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明晰办学定位,指引我院未来发展。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实干创业、团结奋进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初步建成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一期),以工为主、多学科融合的学科专业组团以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为依托逐步形成。继续探索和实践“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出口”,在分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人才引育工作成绩显著,编制进一步扩大,“双师型”师资队伍逐步扩大,作用进一步增强。“横向”项目逐渐成为科研项目的主干,产学研用处于良性态势。以图书馆、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一期)、文体中心、人文中心、行政中心等建筑为代表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大力推进教职工住宅楼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序推进,成效初显。逐步推进教代会、工代会等制度,依法治教、民主治校,每年向双代会提交学院发展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寄托着我们全体太原工业学院人美好的夙愿,赋予了全体太原工业学院人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近两年来,学院发展目标明确、事业进步、人心凝聚,为未来我们宏大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感谢全院师生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为学院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感谢你们对学院领导班子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有激情、有信心、有能力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让我们团结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实干兴校,以百折不挠的努力、扎扎实实的工作,谱写学院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应用特色鲜明的太原工业学院而努力奋斗!  

上一条:太原工业学院第一届七次教代会院长工作报告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原工业学院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新兰路31号      邮编:030008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